全国站

浙江高考方案:能选择是公平 会选择是水平

2014-0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务院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发布,浙沪同时推出试点方案。如果说全国方案还让人感觉时间还早,那么浙沪试点方案则让人感觉“新高考时代”已经到来。

为什么叫“新高考”?严格意义上说,高考的全称是“高等学校考试招生”。高考应该立足于“招生”,而不是”考试“,应该用“高等学校招生”来倒逼“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现行的高考太注重考试选拔,而忽视了高考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培养高校、社会需要的学生。这种情况的极端就是“一锤子买卖”的现行高考,不把你的短处完全挤出分出一二三等那都不叫高考。“新高考”还原了“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的应有之义,用高校招生、为社会培养人才倒逼高考机制,把考试做成过程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浙江省的“新高考方案”,打破了此前人们固有的高考概念。高考不再意味着“2—3天决定一生命运”,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能让你总能找到更好状态的体验。比如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除了语文、数学2门,其它科目都可以在两年内考2次。既可选择选考科目,又可选择考试时间,为的是给每个学生更多争取更好结果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发挥所长的机会,并把过程拉长,减少偶然因素干扰,高校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选拨学生,学生不必老是与自己的短处较劲,这正是浙江“新高考”的价值追求。

“新高考方案”的“新”,还意味着今后没有一本、二本学生类别;“状元”也没了,如果非得找状元,一个省会有30多个状元,而且状元之间所考科目不同,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再也不用“望状元而自卑”、“非得用状元量自己”。

浙江省的“新高考方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会更高。一些家长抱怨,一下让学生面对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是不是10门都要擅长,才会有好的结果?不是,这就是在考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什么科目、选择考试时间、选择什么高校、选择什么专业、选择什么社会实践,不同的排列组合会有不同的结果,而不取决于在相同科目上与同样一群人拼刺刀的结果。选择什么路,就有什么样的彼岸,选择正是综合素质的体现。选择作为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核心理念,集中体现了公平、科学选才的思想。选择面前人人平等,会选择的、会做选择组合的就是综合素质更高的,就是高校和社会更需要的,而且学生和家长选择的过程正是他们能力提升的历程。如果马云参加了浙江“新高考”,相信他不会再多次落榜,也不要老是与数学较劲,他会打好“选择牌”,获得最佳高考结果。

能选择是公平,会选择是水平,对学生而言如此,对老师如此,对高中学校如此,对大学也是如此。既然是改革,就意味着把很多固有的方面推倒重建。教育系统各方力量都要“做好选择题、打好选择牌”,谁都有机会,更多是在选择中重新定义自我、找到自身定位。高校和高中的脱节可以通过新高考方案来弥合。现行的高考是高中给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高校都得接受,既然无法参与,那就只能守住分数底线。而新高考意味着高校根据自身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提前2年确定本校选考科目,并制定学生学考成绩要求、综合素质评价项目要求,以此倒逼高中培养学生机制,高中和高校的联动,体现在高中生和大学专业、高中和高校的双向选择上,考大学如谈恋爱,多了解结婚才更好;单凭分数上大学,没恋爱有多少是拉郎配?!

就现在而言,浙江的“新高考方案”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接下来要看的还是“谁能打好选择这张牌”,这个道理对学生、老师、高中、大学、教育主管部门都是如此。这张牌打的怎么样,这就是水平。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