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浙江教育界专家解读新高考新在哪

2014-09-22 来源:浙江日报

我省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一发布,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本报今天特邀我省教育界的三位专家为你详细解读我省高考改革方案。

从“总分匹配”转向“专业+总分”双匹配

解读专家:杭州第二中学校长、省功勋教师叶翠薇

新高考方案突出的亮点是将高考的考录从“总分匹配”向“专业+总分”双匹配模式转变。

“总分匹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其优越性,但30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总分匹配”模式也带来种种弊端。就高校建设而言,单一的总分录取模式让大学的起点竞争过分集中于录取总分的高低,在客观上抑制大学对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导致大学“综合化”倾向严重、“做大”之风盛行,因为只有“做大”才会在招生竞争中吸引更多“眼球”。

就中学教育而言,长期的“总分匹配”模式让中学教育形成路径依赖。考生填报志愿时,往往只认大学招牌,只求分数利用最大化,只知专业是否热门,不管专业是否适合自己。这极大地浪费宝贵的大学教育资源,也给许多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困扰。

根据浙江新高考方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七选三”选考科目,高校可以自主设定各专业录取的必要选考科目,同时把报考专业与选考科目是否匹配作为录取的前置条件,在报考专业与选考科目匹配的前提下,再按总分高低分专业录取。这种“专业+总分”的考录模式,打破了一直以来的“总分匹配”模式。

“专业导向”成为学校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话题,新方案中,由于高校将按专业分别录取,高校教育的专业成就会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自主选择”成为学校必须正视的新取向,新高考方案给予了考生“七选三”的选考自主权,新方案打破传统齐步走的教育安排,鼓励并支持每一位同学基于自我,自定步调,“能飞则飞”。

双向选择,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

解读专家: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梅新林

高考制度改革的两个关键环节是考试和录取的改革。考试改革的宗旨是把选择权还给学生;录取改革的关键则是由报考学校变为报考“专业+院校”,这意味着对专业的选择先于对院校的选择。

通常而言,高校过去是靠学校的整体声誉带动所有专业,即使一些专业认可度不高,也可以发挥母鸡带小鸡的效应,甚至可以通过调剂手段使其“招满”。现在却要让小鸡直接登台亮相,而母鸡则退居幕后,其程序和结果自然完全不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前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兴趣,因为过去学生报考的是“学校”,对选择专业相当盲目。而现在学生报考的首先是“专业”,其次是“学校”,这就促使他提前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提前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做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另一方面,高校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分专业确定招生录取要求,包括选考科目的范围、综合素质要求等,这就改变了以往高考录取体系下单一高考分数的选才标准和高校对招收对象相对模糊、抽象的认识,有利于提高高校专业招收人才的精准性,能更好地做到“教其所求、育其所能”。更重要的是,这将使激烈的生源竞争从学校之间的竞争直接转向专业办学水平的竞争,由此倒逼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凝练专业特色优势。

鉴于此,高校必须主动适应高考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变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真正重视高校专业建设,努力提升办学质量。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二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专业,做优做精新兴特色专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三是建立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促进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考定终身”迈向“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

解读专家:宁波市镇海中学高级教师吴国平

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确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系统革新,特别是在扩大学生选择权方面力度空前,学生拥有更多更大的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的权利。

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或三位一体招生;参加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除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外,其余3门选考科目可以自行确定,并且大部分科目还有两次考试机会,可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心理负担。参加高职提前招生的学生可以同时被多所学校录取,最终去哪所学校由考生自主决定。

与此同时,高校也可自主选择招生要求和招生模式,可自主确定综合素质测试的内容和方式。这些改革举措赋予高考招生中各相关主体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建立学生和高校的平等关系,实现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而这种建立在自主选择基础上的招考模式相较于以往“大一统”的方式,无疑具有更高水平的公平性。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