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结束了,广大考生进入“后高考时期”,填报志愿、等待学校招生和发榜。有的家长说,填报志愿就是“第二次高考”,有的家长则说,“高考考学生,填报志愿考家长”。填报志愿有没有制胜法宝?怎样在焦急等待的后高考时期进行心理调适?
填报志愿要掌握方法、技巧
近几年,高考升学率逐年升高,加上“平行志愿”等填报方式的改变,考生上大学的机会增多,高考与往年相比,火药味要少了一些,但是填报高考志愿仍令不少考生和家长伤脑筋,怎样填报一个理想大学、理想专业,考验着每位考生和家长的智慧和胆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普遍容易产生几个误区。
误区一:家长包办代替忽略考生想法
天津市第102中学有着多年高三教学经验的朱老师告诉记者:“高考填报志愿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然而有的考生家长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大包大揽,强制考生依从家长的选择,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就难免出现偏颇,甚至引发令人痛悔一生的后果。”
考生选择志愿,家长正确加以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万事不可过头,对于家长在考生填报志愿时怎样当好参谋助手这一问题,朱老师说:“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志向、兴趣和爱好,家长对孩子的志愿选择应该尊重。如果孩子的认识不全面、看法不正确影响到他做出恰当的选择时,家长应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家长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之前,也应做好准备,才能提出中肯的指导意见,如了解最新的招生政策,认真分析当年的招生形势;与考生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一起分析考生的竞争实力和所处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分析拟报高校在本市的招生专业、招生人数以及近几年的报考人数、录取分数等情况;了解孩子的志向及大体意愿。
去年高考考入天津南开大学的原45中学学生魏欣怡告诉记者:“我的父母是普通工人,没有经历过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们充分尊重我的想法,信任我的老师,只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我当时只想上名校,填报了南开大学的考古学专业,最终考取了这所大学,父母的理解和信任让我圆了自己的名校梦。”
误区二:填报志愿“跟着感觉走”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的考生容易“跟着感觉走”,听说哪所学校好,哪个专业“热”,就跟着填;有的考生见别人填的学校层次高,感到自己填低了没面子,加上对自己的考试成绩估测不准,也就跟着“摸高”,选报了力所不能及的志愿;有的考生对自己的实力和长处估计不准、不足,缺乏信心,简单地填报低层次学校,结果又往往导致“高分低就”。
怎样踢好填报志愿这“临门一脚”,102中学主管教学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填报高考志愿也有一定技巧,填报前,考生应将近3年的录取统计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对学校及相关专业招生计划人数、往年的录取成绩、优惠政策的实施方法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将以往一本、二本分数线、今年划分的分数线、今年考生的成绩进行综合对比,逐渐把报考范围缩小。另外报考时还应注意,在填报同一批次及不同批次的志愿时,要注意“坡度原则”,既要有“保”,又要有“冲”。
误区三:志愿选报“过专”
近几年招生中,有的大学(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大学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填报甚至无人填报。专业不服从调剂的考生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整张志愿表中只填一个专业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使用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外,主要是受人为的、传统的、世俗思想的影响,将志愿的选择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有的考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考虑,在选择专业时只考虑所谓的“热门”专业。102中学主管教学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避免失误,如果考生非要选择“热门”专业,一定要选报“热门”不忽视“冷门”,冷热结合,同时要量力而行,如果成绩不太突出,为安稳起见最好在专业上避“热”就“冷”,转而在学校上选“优”。
心理调适仍不可松懈
有些家长认为,高考一过,考生的心理情绪问题便会减轻,对考生也不再细致关心。但事实上,尽管高考结束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考生还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还有很多潜伏的心理危机。有专家表示,在“后高考时期”,考生容易产生突发性的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应引起家长足够重视,给予他们更多呵护和关爱。
据心理专家不完全统计,在高考结束到录取结束这段容易被忽视的时间里,60%—70%的高考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其中,近20%的考生会因为过分焦虑而影响了日常生活。高考结束后随之而来的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获知,会让许多考生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心理冲突,出现生理紊乱现象。有一些考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陷入痛苦的情绪体验中,这时的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的缺点,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低人一等。
家长怎样帮助考生尽早释放心中的不快,让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拥有健康的心理及体格,以应对接下来的学习与生活呢?针对这一问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王玉萍说:“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习一些必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技术,例如:离开令人不快情境的转移思路法;走入大自然、改变自己抑郁心情的亲近动物和植物法;为失败寻找“借口”的理喻反向法;树立自信的自我暗示法;以及宣泄心情的谈心法、记日记法等。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心理情绪,满怀自信,走进大学新生活。”此外,考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学习驾驶、厨艺等技能,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接触了社会,增长了见识,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