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大学毕业生求职纠结稀有人群就业也难

2016-07-11 14:48:26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呈递增状态,2015年毕业生人数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749万人。11月24日至12月7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多地举办全国人力资源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活动期间,各地计划举办现场招聘会266场。日前,记者在北京林业大学招聘专场探访,了解到一些大学生的求职经历。

“我赢在了大学的起跑线上”

徐超,湖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不同于招聘会上其他正在找工作的学生,徐超在自己学校的招聘会上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学校签好合同后,来北京找同学玩,顺便陪他找工作。”徐超说。

虽然已经找到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讲起这段找工作的经历,徐超仍觉得“揪心”。

4年前,刚踏进大学校门时,徐超就在心里给自己作好了规划。文科生一直以来就业压力较大,徐超认为自己应该提前为找工作做准备。

在武汉上学,有很多做兼职的机会。“家教,发传单,麦当劳服务员……”大家还在适应大学生活节奏时,徐超已经开始做兼职。大一一年,几乎所有能做的兼职都被他尝试了一遍。“之前从未在社会上锻炼过,一门心思全用在学习上了,如今有机会自己支配时间了,就想多找点事做。”做兼职既能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又能挣生活费减轻父母的负担,徐超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

一年的兼职体验结束了,徐超认为自己应该开始做点“正经事”了。于是,他决定留在学生会工作,担任学习部部长,同时承担了学院办公室行政助理的工作。“这些工作虽然不起眼,但却一点点增强了我对人力资源的兴趣。”徐超学的是教育方向的专业,但他逐渐发现自己对人力资源方面更有兴趣。在别人看来,毕业后当一名教师很不错,他却始终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决定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以外,自学与人力资源相关的课程。

人力资源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上大学以前,在同学眼中,徐超一直是个“腼腆的书呆子”。为了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陷,锻炼胆量,每次学院主持会议让学生会各部门自愿汇报工作时,他总是强迫自己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不敢做的事情,只有逼着做才能接受”。此外,每年暑假,大家都急着回家时,他却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实习上。“没有人力资源的专业背景,只有用丰富的实习经历为自己拼一个机会啊!”

徐超的大学生活过得很充实,目标也很明确,尽管如此,找工作时徐超仍然吃了很多闭门羹。

武汉高校众多,徐超就读的学校既不是“211”,也不是“985”,“很多名企根本不来我们学校宣讲”。徐超只得每天挤几个小时的地铁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参加招聘会。因为徐超是别的学校的学生,举行宣讲会的那些企业基本上现场第一轮刷简历时就把他刷掉了。

“那段时间很崩溃,也常跟人抱怨。”徐超说,后来,除了跟原来一样参加招聘会,每天晚上他都花很长时间研究第二天要去应聘的企业,对自己感兴趣的会做详细了解。终于,在重庆一家国企的宣讲会现场,招聘的老师破例给了他一个面试的机会。“本来我的简历在现场已经被刷掉了,我不甘心,冲上去求老师给我几分钟的时间做自我介绍。”徐超介绍了自己大学期间丰富的实习经历,包括在一家五百强公司做人力资源助理的工作,老师终于答应给他一个面试机会。早已面试过各种单位、经验丰富的徐超顺利地通过了后面的面试,最终如愿拿到了这家企业的offer。

没有名校的头衔,徐超却找到了自己比较中意的工作,“我算是赢在了大学的起跑线上吧。”徐超笑着说。

“参加招聘会让我找到了方向”

刘波,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院大四学生,招聘会上,他和班里的另外两个同学一起逐个了解在场的企业。“请问您这儿招什么岗位的?”“您的公司试用期多久?在哪些城市招人……”基本上每场招聘会刘波都和同学一样,一家一家去跑,去问。“有时候也会觉得烦,就像复读机一样,老是重复这些问题,但这又是必须要问的,只有问清楚了才能作选择。”刘波说。

大学3年,刘波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班里20多个学生,找工作的并不多,三分之二的同学都选择考研。刘波觉得,自己到社会上成长得会更快,于是便决定不考研,先找工作。

今年9月,刘波在一家国企实习,本来有留下的机会,但他进去以后发现市场营销这个岗位并不适合自己,“我可能不太擅长面对面跟人交流吧”。性格偏内向的刘波,之前也被几家企业看中,想跟他签约,刘波觉得工资太低最后没去。

由于学的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刘波觉得出路很多,“也不一定非要找本专业的工作,但希望是自己感兴趣的。”刘波觉得,在自己没兴趣的岗位上工作,肯定待不长。

一次次应聘、一次次碰壁,虽然仍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刘波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技巧。“比9月初的状态好了很多。”当初认为自己什么也不会,成绩不好,没有突出的干部经历,实习经历不丰富,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失败得多了,反而觉得踏实了很多。“至少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从别人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刘波说。

有一次刘波去应聘,面试环节让应聘者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题目是优秀教师的评选,当时大家都懵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一个研究生学姐提出应该先制定评选标准,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最后那个学姐也因为临场反应能力突出顺利过关。“面试有的时候不是看你对事情的决断对错,只是看你处理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刘波认为,通过这些面试,自己成熟了很多。

通过多次应聘,刘波也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方向。“我还是应该找相对稳定些的工作,销售类的岗位不适合自己。”以前一直抵触考公务员的刘波,父母每次提到让他考公务员他都一口否决,如今也觉得公务员可以作为一条出路。

11月3日,刘波收到中国银联的面试通知,“挺意外的,没想到能通过他们的笔试!加油!”刘波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条消息。“12月很重要,希望能找到工作,踏踏实实过个年咯!”他说。

“稀有人群”的就业难题

杨丹妮,西安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专业是意大利语。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丹妮一心想报一个“特殊”的专业,“大家都争报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我就想选一个冷门些的,当时想着物以稀为贵,临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前不久,杨丹妮就读的学校组织招聘会,来的单位虽然很多,招收自己所学专业的却非常少。丹妮开始觉得,自己当初的想法太天真,其他小语种报名的人数多,需求量也大,而学意大利语的虽然属于“稀有人群”,却仍是供大于需。好不容易遇到一家公司要招会意大利语的,对方对自己也很满意,但她得知工作地点只能是广州后,便放弃了。“我想离家近些,那边太远了,我对南方的气候不适应”。

后来,杨丹妮决定回到北京的家里。由于希望回到北京工作,丹妮觉得,回家找到工作的几率更高。

北京林业大学的招聘会以招聘理工科专业为主,适合丹妮的很少,基本没有招对口专业的。她决定,剩下的两个月先找一个单位实习。“也不能一直在家闲着嘛,找份实习心里踏实。”丹妮说。

杨丹妮的同学也和她一样,基本都在找工作,“我们专业考研的少,本科学的人就很少,研究生更不用说了。”由于家在北京,不同于外地的学生,杨丹妮觉得自己不用考虑户口问题,“这也算少了一点压力吧”。杨丹妮觉得,自己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机会很多,“大不了明年继续找,肯定能找到的”。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