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高考改革之后教研该怎么发展

2016-07-27 09:55:20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渐次铺开的高考改革引发了各界的关注。实行“新高考”后,高中怎么教?课程怎么建?学生如何选?高校如何招?教育整体链条能否环环相扣?

几乎与新中国同步诞生的教研机制体系和运作模式,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早已成为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学间的“转化酶”,在实施课程改革、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下,教研该何去何从?“先行”与“转型”当为必由之路。

教研工作要树立先行意识。“教研先行”是“以‘先行之见’求‘先见之明’,以‘先见之明’得‘先见之行’”。此番先行,一是先学政策。各地出台的考试招生方案不尽相同,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也即将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征求意见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些都是教研工作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考查与反思相结合等方式实现先学。二是再思模式。先知然后先觉,教研要重新设计区域研训一体的教研模式、学科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恰当融合的教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师生学习方式以及区本课程的建设方案,等等。三是出实招。从一定意义上说,教研员的“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教研要以“智库”的形象和作为,为区本课程方案的设置、学校走班制的实施、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方法、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等献计出力。

同时,教研工作要树立转型意识。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在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下,教研工作的转型不仅是姿态,更是职责所在。一是任务转型。“研究、指导、服务”的教研任务职责更多将体现在“服务”上。无论是新形势下区域的教育发展决策还是学校的个性化建设需求,都亟待教研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二是角色转型。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规划意识,着眼于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和评价选拔。所以,教研员首先要依托原有的教研活动,增强自身的课程领导力、组织管理力、学法指导力、数据分析力、创新思辨力,从区域“学科霸主”的位置上走下来,以陪伴者、研究者和培训者的身份与教师共同建设课程、研究核心素养、实践育人途径。三是模式转型。未来的学科教学将从以应试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主,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更具个性化,学科学习的选择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选择的个性化组合课程五花八门,教师面对文理兼选的学生该如何驾驭?如何指导?“大一统”的教研活动不可能解决这样的问题,教研员在问题面前凭经验和套路进行指导难以奏效。此时的教研员需要有“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的勇气,还要有对现实教学问题的敏锐直觉和理性思考,以“研究+培训”的模式从“解释问题”走向“解决问题”。

无论教育改革走到哪一步,只有当教研对学科素养与学科育人研究很有见地的时候,只有当教研对学科课程建设与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很有思想的时候,只有当教研对区域教育改革决策与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很有招法的时候,教研的魅力才会经久不衰。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