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缺乏源头活水是因为读写脱节?
反观当下语文教学,占据教学时间最多的是阅读,阅读教学让广大师生劳神费力,但在读写结合这个关节上,仍然存在脱节甚至严重脱节现象。虽然一些学生进行了海量的“群文阅读”,但难以将“读”转化为“写”。笔者以为,读写之所以脱节,是因为“四重四轻”现象严重困扰着作文教学。
重选文,轻课文。作文教学上,许多教师习惯选用课文以外的学生作文为范文,这类文章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结构技巧,似乎都容易为学生仿写铺平道路。问题是“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则无德矣”。把接近学生水平的范文作为模仿的对象,虽然降低了作文的门槛,但同时束缚了学生的视野。最好的范文还是经过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课文,其间藏有大量宝藏。作文指导,要尽可能以课文为例子,既可强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节省教师到课外寻找范文的时间,让他们转而将劲用在利用课文有效实现读写结合的策略和技法上。
重有字书,轻无字书。阅读为首,本无可厚非,但不少教师将视线集中在书本教学上。学生对连篇累牍的有字书难免产生厌倦感,有必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用心阅读社会、自然、家庭这三本无字书。这些无字书鲜活、生动、引人入胜,让学生投入其中,用心感受、体验,向这些无声的大师学习,比教师唠唠叨叨说个不停要有效得多。
重知识,轻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热衷提问“写什么”,倾向于解读课文内容,忽视了围绕“怎么写”教学生如何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过度关注文章内容,就导致了学生着重以识记的形式,记忆从课文剥离出来的写作知识,却无法将这种静态的知识运用在写作中。有些教师常常提问:这篇文章好在哪些地方,却忽略了“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相比之下,后者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才能把阅读所积累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写作上?许多教师教学中避重就轻,或顾此失彼。阅读知识要转化为写作能力,一是需要指向性较强的阅读材料,二是需要丰富多彩的读写实践。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强化“语用”功能,采取仿写、改写、续写等多种形式,不断促进读写结合,尽可能帮助学生把课文中好的方法、活的技巧嫁接在自己的作文上。
重结果,轻过程。不少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习惯读几篇范文,就直接让学生模仿。范文对大多数学生根本起不到示范、引领作用,他们依然是闭门造车,我行我素。写完后,教师就把其中的佳作当作样本展示,师生一道,佳作共欣赏。其实,对于佳作的运用,我们不能停留在欣赏、评价上,更要把话筒交给小作者,听听他们现身说法:这篇好文章的写作过程与方法,他们在读写结合上所积累的经验。一枝独秀不是春,教师要利用好学生范文的引导作用,切莫让其他学生读起来激动,写起来无助。
读写本应相通相融,但教师有意或无意使其脱节,把读与写扯成两张皮,导致作文教学出现“少慢差费”的低效状态。为避免读写脱节,笔者认为,应合理分配阅读与作文教学时间,做到读写不偏不废,重视方法引领和过程引导,打通阅读与写作的阻隔,让阅读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