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浙江新高考反而让学生压力增大?那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革

2016-10-24 来源:钱江晚报
10月18日,浙江10月学考选考开始网上阅卷。这场全省50.82万考生参与的新高考上周日刚刚结束,对于这项全新的考试,学生、家长、老师有一大堆话要讲。

考后吐槽:

现在高中生真的好辛苦

压力似乎比传统高考更大

19日报道,近日舟山一位有着23年教龄的高中老师近日在朋友圈留言,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

“进入十月以后,我有时会害怕走进教室。那是一个让我感到充实,又让我感到心疼的地方。一天天,一晚晚,我们的学生要从早上7:00,坐到晚上9:50,才能离校,有的学生在回家后还要继续学习,学到半夜11点、12点。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目,看不完的用书……”

读完舟山那位高中老师的话,确实能真切地感受到,现在高中生真的好辛苦,压力似乎比传统高考更大。

压力来自哪里?

那么,到底是什么增加了他们的压力?记者在学生、家长和老师当中做了一次小调查。

压力一:

按照浙江高考改革方案,对考生来说,“7选3”选的不仅是考试科目,还有未来的大学与专业。而这一关系到今后人生道路的重要选择,高一就必须提前确定。对刚经历过中考的高一学生和家长来说,的确是难题。

压力二:

相对于传统高考,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的选考科目开考时间大幅提前,部分学生在高二上学期就开始参加选考。同时,许多学考科目的开考时间也提前了。为了应对考试的进度和选课,高中所有科目都会在高一开课。不仅开课早了,进度也快。为确保足够时间应付选考,许多学生计划在高二完成所有学考科目。进度一快,学生在课堂上压力自然大了。

压力三:

现在为了错开6月必考科目时间,学考选考被安排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开考,恰好是在每学期的期中。许多高中生考完学考选考,紧接着又要准备期中考,感觉考试总也停不下来。

假如考生每一个事关高考成绩的考试机会都不放过,高中三年学考加选考的场次最多可以达到22场。

三年考22场,这样的考试密度更让考生和家长,甚至老师倍感压力。

新高考带来阵痛,考生究竟该如何应对——

看教育大咖如何谈浙江新高考:

新高考之下,今后高校选拔人才也有了全新的趋势。近日,浙江省教育厅下发了《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4级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通知》。这个通知啥意思?意思就是: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生学业生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可是“高职提前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和“统一考试招生”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地位不容小觑!

说白了,就是从你进入高一开始,学校、老师、包括你自己都是三年高中生活的记录者、评价者,这份综合素质评价表上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你在“招生市场”上的吃香度。考试分数不再是升学的唯一考量。

对于改革步子迈得如此大的浙江新高考,考生和家长的阵痛、困惑难免。让我们来听听教育大咖们关于浙江新高考的声音吧,也许他们的看法能为您解疑答惑。

被模糊了的分数和分数线

清华招办副主任徐宁汉:以往高考统招录取中高校面对的只是高考分数,考生被投档到哪个专业也要按照分数排序,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个人志趣:“录取中还常碰到考生同分、要算‘小分’的情况,就是看考生所报专业主干课程分差。”

随着高考成绩整体分差缩小,这种情况越发明显。不少重点中学都有相当一批学生具备考最高分的实力,最终谁能考最高分连熟悉他们的班主任都说不准。比如今年清华在某些重点中学的统招批次录取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不过相差十几分。

“考试有偶然性,几分之差,凭什么判定谁更优秀?”徐宁汉说。

“原来备受关注的分数和分数线消失了,高校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今年,我们通过初审、复试确定了入围名单,最终从上至下完成录取。”徐宁汉介绍。

随着高考考核方式、地域差别等条件的变化,“标尺”也会随之而变:“按照“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的政策规定,明年清华招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占比还有可能提升。

采访中,无论是招生组还是考生,都认为采用“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更大的意义在于对教育的导引。

“这种模式,一是给了高校更多量人选才的权力,二是减轻了考生‘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如果坚持下去,将会逐渐淡化“分分必争”、“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引导考生将注意力放在平时,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徐宁汉说。

人才选拔方式与国际高校逐步接轨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洲:全球化社会、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竞争的焦点必然汇聚在高校,其表现之一是全球性的大学优秀学生之争。教育发展虽有民族特性,人才培养却有普遍规律。这种普遍规律反应在人才培养的前期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知识准备,美国和欧洲国家的著名大学无不看重这一点。

反观我国高考制度,由于多种原因而过分重视书面知识的准备与考试,由此给个人、家庭、社会、民族带来令人遗憾的苦果。对个人来说,幸福的一生不仅因为其知识与能力;对社会而言,个体社会成就的获得是综合因素的结果,知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有时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开始把目光投向考生的综合素质,既反映出我国对人才标准的现实反思,也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考试方式与程序上,也体现出与国际高校人才选拔制度接轨的趋势。

基础教育要大力推行新教改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改革。要避免从一种方式的应试教育沦为另一种方式的应试教育,关键是理念的变革。固守传统观念,减少考试科目未必能减少学生负担。基础教育必须从书面知识考试的迷局中走出来,从“考生培养”走向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人的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真正以人格陶冶、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为导向。

对于高校而言,在增加招生自主权的同时,还会面临巨大挑战

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根据改革方案,各个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特点为每个专业自主确定0―3门选考科目范围,增加了高校招考的选择权,使高校招生录取更加适应各类人才选拔培养规律,更加适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但是,新方案中志愿的填报是专业优先,同一专业高校间生源的竞争将成为所有高校要面临的挑战。我们知道现在各高校专业的雷同度是很高的,尤其是一些综合院校,比如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办,但水平确实参差不齐。今后一些没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有可能逐步被淘汰。短时间内高校会很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于高校的转型和发展是有利的。就拿杭州师范大学来说,我们目前所设的专业涵盖了十大学科门类,是一所以教师教育、艺术教育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医、工、经、管、法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有一大批国家的、省的优势和特色专业,近些年在教学上投入也很大,出了不少教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逐年提升。但我们在专业结构上的确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专业没有特色,无法与其他高校的同类专业竞争,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主动调整。

因此,通过这一次高考招生改革,将有助于促使高校根据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地改善专业结构,实现错位发展;有助于引导高校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更有助于强化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使高校更加关注专业建设,更加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