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奋战高考必须把握的观念

2016-10-27 来源:搜狐教育
学过的知识记得住、用得熟才能有好成绩。

现在的高考考查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记住的知识是否熟练。尽管高考改革不断深入,但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就是说,要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记住高考知识点且熟练使用高考知识点。也就是“记得住,用得熟”。

“记得住”对考试成绩至关重要。记不住,用得熟就无从谈起。记不住、用不熟也就无法解决问题,成绩不可能好。学生不但要记住高考的知识点,在熟练运用的过程中还要记住各种类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如要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学生对高考考点的知识内容必须记得滚瓜烂熟,并记住大量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潜意识,最终达到不加思考或稍加思考就可立即回答的效果。考试时,要做到试卷中很多试题一看就有思路,这样既提高了解题速度,又给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如果知识记忆不牢固,解题时一旦用到这些知识就会出现思路中断,解题便无法进行。如果解题用到的多个知识点都很模糊,那么这道题难有思路。

虽然记住了知识但不熟练,头脑中没有形成潜意识,在面对难度不大的试题时,不能形成“条件反射”,仍然需要深入细致地思考,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和体力,待到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难度大的问题时已经没有时间,也感到精疲力竭了。

记住知识不会一次成功,这需要反复,不同的人需要反复的时间和次数不同。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哪些知识记住了,哪些没有记住,只有到需要的时候才知道没记住,当然就没有针对性的反复记忆了,没有针对性的记忆,知识的记忆就不完整。所以,高三学生一定要有知识清单(知识清单就是各科知识考点和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并经常用知识清单检查自己是否记住了,家长如能利用知识清单检查学生的考点知识是否已记住,效果就更好了。

好成绩是练习出来的、想出来的

学生要记住知识、熟练运用,使解题思路和方法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这需要大量的练习。

有的学生懒得动笔做练习,这样的学生成绩高不了。不动笔练,基础知识就不能反复使用,基础知识记得就不扎实;不动笔练,就不能反复使用解题思路,就不会形成解题经验。所以基础知识的熟练、解题思路与解题经验的形成并最终构成潜意识,这是练习的结果,不是听教师讲课自然而然就会达到的效果。

如果练的过程中缺少问题的对比,缺少知识的联想,缺少思路与方法的归纳与提升,练习也会收效甚微。因为,这缺少的是学习最本质的东西——“思考”。

成绩虽是练出来的,不过题海训练有些夸张和恐怖。就成绩而言,多做些练习题能促进成绩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没有一定数量的练习,就谈不上成绩的保证。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高三学生,那些“学神”“学霸”们做的练习一定数量多、质量高。相反,学习成绩不高的学生做的练习一定数量少、质量低。当自己的学习成绩不高的时候,不要抱怨任何事情,首先看看自己做了多少练习题。

关于练习要注意的是:有错误的题要反复练,不要指望一次成功。一些做错的题在教师讲解后得以改正,但下次再考还会出错。这不是学生的个人问题,所有人都会这样。所以,做错的题要做好标记,每隔一段的时间拿出来看看自己是否还会做,反复练习。

想是练得发展,说是练得最高层次

学习成绩是练出来的,但很多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只追求正确结果,缺少做练习后回头想一想的过程。

有一些题目练习之后要回头再想一想,思考以下问题:

这是哪一类问题?

做过这样的类型题吗?

做这道题用到了哪些知识?

解决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解决这道题的关键点在哪?

如能想想这些问题,就发展提升了练习的效果。做完回想,这样做的练习,做一道题比做十道题的效果都好。

有些题结果虽然做的正确,思路却未必完全正确,这样的题有时能做对有时做不对,因此做对只是偶然现象。思路和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思路并不顺畅,这样的题有时能做对有时还会做错,这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地会做。只有把做题思路说一遍才能发现自己的思路是不是正确,自己的思路是不是完整熟练。如果做题时能把做题思路完整顺畅地解释清楚,说明真的是会做这种类型的题,可以保证以后见到这样的题一定能拿到分。所以,高三学生能把自己的练习流利地说明白,这是做练习题达到的最高水平。

动脑动手做练习、做完练习想一遍、想完之后说出来,这样的练习是成绩提升最快的途径。

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有的题没有做出来,并不是不会,而是思路在某一处卡住了。怎么想都还是原来的思路,就是走不过去。考试之后,教师轻轻点拨即茅塞顿开。这时会发现,思路之所以卡住,是因为不会变换角度。

遇到思维障碍能否变换思路,这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以练习。平时做练习时,要多想想,这道题用其他的方法能解决吗?解决这道题的切入点有没有其他的方向?尝试一下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尝试一下变换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只有在平时训练中加以这样的思维训练,考试遇到障碍时,思路卡住了才能变换思维角度,重新找到突破口。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