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打开高考议论性作文写作有效途径的五把“金钥匙”

2016-11-22 来源:冠华作文
顾名思义,议论性散文是散文的一个品种,它借助议论等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其思想内涵是理,写作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此类散文可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表达深刻的思想,抒发真挚的情感,彰显习作者的文化底蕴。选写议论性散文,可以说是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掀起“盖头”说特点

议论性散文与一般的议论文有明显区别。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明作者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完整的议论文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在论证时,常采用例证、引证、喻证、正反对比、归谬等方法。而议论性散文虽然也有议论的因素,也要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它一般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不是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

议论性散文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说理时常常运用文学语言来表达,需要读者穿透文字的含义,领悟内蕴,阅读起来不像常规议论文那样枯燥,而是在品味散文的优美韵律中体味说理的精警有力;二是这种散文在说理时,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以“情”感染读者,以个性化的风格吸引读者。

二、给你五把“金钥匙”

学写议论性散文,有五把“金钥匙”不能不了然于心并紧握于手:

钥匙一:“由事入理”,拓展文章的思想深度

在立意方面,议论性散文大都“由事入理”、以小见大——多从生活中的小事写起,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言一行都能成为文章的起点;从小事出发,表现的却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事实上,时常感动于生活中的缕风片云,珍惜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点滴感受(不要怕它不成熟、不完整),善于发掘感性材料的内在意蕴,是写好议论性散文的源头活水。例如冰心的《往事之二》,从雪天送朋友返回时发现足迹被雪掩盖起笔,生发出人生渺茫、岁月飘忽的深沉感慨。作家把生活的感受与体验经咀嚼、回味、沉淀,再经过提炼、结晶之后表达出来,使主题得以抽象与深化。

【片段展示】

买橘子的两种方法

张晓风

巷口有人在卖桶柑,我看了十分欢喜,一口气买了三斤,提回家来。如果不是因为书重,我还想买很多。那时,我刚结婚不久。

……

我愣了一下,笑笑,没说什么。原因是,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对我而言,买这橘子一半是为了嘴巴,一半是为眼睛。我爱那些绿叶,我觉得卖柑者把一部分的橘子园也借着那些叶片搬下山来了。买桶柑而附带买叶子,使我这个“台北市人”能稍稍碰触一下那种令人想得发狂的田园梦。

而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

我知道公公是对的,但我知道我也没有错。

公公只要买橘子,我要的却更多。我如果把我买的那种橘子盛在家中一只精美的竹箩筐里,并放在廊下,就可以变成室内设计的一部分。而这种美的喜悦令人进进出出之际恍然误以为自己在柑橘园收成。对我而言那几片小叶子比花还美,而花极贵,岂容论斤称买?我把我买的叶子当插花看待,便自觉是极占便宜的一种交易。

而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那一天,我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对长辈,辩论对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这是一篇即小见大的典范之作。文章写“我”“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橘子。也就是说,“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它的食用价值。“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们“那一代却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把自己买的带叶桶柑拎进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来自善解人意;善解人意,则源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正如文中所言,“这个世界上,我们总是不断碰到‘我对他也对’的局面”,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行文至此,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来:为人应善解人意,学会换位思考。

钥匙二:“虚实相生”,彰显新巧的构思

议论性散文常用的构思方法,是“虚实相生”。“虚实相生”包括两种情况:由实入虚与化虚为实。

(1)由实入虚。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有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霏霏春雨联想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诲,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类从眼前实在的事物、景象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寓意的手法,就是“由实入虚”;虚化,便是作品主题的升华。

【片段展示】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施远

叶落归根,自古以来体现的就是漂泊的游子对故土的情意,可是,千千万万的游子仍旧在路上。

古往今来,游子们魂牵梦萦的便是那一片热土,那个家所在的地方。家,不止是一间房子,还是那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们在,家就在。李清照与赵明诚因分隔两地,才有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咏叹。李清照的“家”,便是赵明诚。三毛与荷西,不论是在撒哈拉还是在伽纳利,两人的感情好得叫人倾羡,这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爱情告诉我,三毛的“家”,是荷西。家这个地方,没有伪装,没有虚华;有的是人世间最真最切的情感,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

尽管思乡之情总是深切的,可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

……

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有很多人自愿去西部支教,为了什么?是钱吗?提钱显得荒谬至极。对于他们而言,将自己所有的知识如甘露般撒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心田上,便是最大的幸福。条件艰苦算得了什么?天寒地冻算得了什么?物资奇缺又算得了什么?这一切在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心灵,只会因为付出与奉献而更加充盈。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那么多感人的事迹,许多人甚至用年轻的生命来换取心灵的饱满与甘甜。这样的选择,是没什么可后悔的。

……

归,是心灵的选择。沿途的风景千变万化,有些人却能品出其中值得玩味的东西,且心中的目的地始终明朗。

那么,途中的游子们,一路走好!

本文突出的优点是思路开阔。作者紧紧围绕“归,是心灵的选择”,从“家”“是游子们永恒的心灵寄托之处”联想到“归家人的心境却大相径庭”,再联想“那些选择了不归的人,也可能找到心灵的归宿”。由“游子归家”而“心灵归宿”,其整体思路是由实入虚,步步深入。

(2)化虚为实。会写文章的人,通常不喜欢平淡呆板,总喜欢把虚化的概念、单调的事物想象、描述成活泼可爱的另一种事物,使文意更为生动、明白。设置精妙的譬喻,拿一件切近的、已知的事物来形容笔下所要阐述的主体,是“化虚为实”的有效手段。比如鲁迅先生的《春末闲谈》,从自然界极其平常的现象“细腰蜂捕获青虫”入题,对中外统治者奴役人民,想尽一切办法禁锢、麻痹人民的行径给予了尖锐的批判和无情的嘲讽。文中写到,统治者的种种麻痹术与细腰蜂的毒针十分相似——毒针麻痹青虫的运动神经,使其呈不死不活状态;统治者对人民施行各种统治方法,也想使他们甘心成为被奴役、榨取的机器。但细腰蜂之于青虫,只需要它不动,这比较容易;统治者之于人民群众,要使其无知觉而能运动,却是无法统一的矛盾,所以说一切麻痹术是“不能十分奏效”的。取譬设喻、化虚为实的精巧运思,使文章说理形象,析理透彻,而且幽默风趣。

【片段展示】

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

2015年江苏一考生

夏雨初霁,于校内一棵不知名的老树上,拾得一只蝉蜕,很好的中药。

一颗露水滚落。就着千千万万露水的光芒,我看清了这只晶莹剔透的蝉蜕,这是一间寂寞的空屋,惹人怀想蝉那令人敬佩的生命的智慧。

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智慧即是一间寂寞空屋,不盘花簇锦亦不金碧辉煌,只如蝉蜕一般,在灰色的雨幕中微微闪耀着一星光华,于漫漫长夜中点燃了一豆灯火。

寂寞空屋,耐得住寂寞亦拒绝悲凉。蝉之生命有限,于阴暗潮湿的地下蛰伏数载,只为了一个夏天。数千个寂寞长夜它们无言熬过,待到一朝羽化,便成为盛夏最出色的歌者。这时,它们的生命已然垂垂老矣。人之老年,免不了自怜自哀,忧伤慨叹,哪里来的心情唱什么歌呢?可蝉偏不。“乌发如银”的时节偏要日日欢歌,这便是生命的大气度。

寂寞空屋,可有形,可无形,是一个人此生生命存在的证据。人之智慧便在这空屋中岁岁积淀,蕴于血脉的最深处。“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寂寞空屋,给高蹈以平实,给浮华不定的心灵以脚踏实地的依靠。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纪上忽然残废了双腿。他的世界,从此不再有欢笑、嬉闹。他走进地坛,走进百代帝王家遗落下的那一间寂寞空屋。他看见叶上阳光、花间蜂蝶,他听见这世界繁华落尽,生命一如往昔的答案。“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史铁生如是说。他的生命于此一间寂寞空屋中褪去了年少气盛,褪去了高蹈与不切实际的幻梦,他拥抱敞开的生命之门,于是成为了智者。

凡优秀的“议论性”作文,决不能浮光掠影、泛泛而谈,而是要稳、准、狠地点击事理的“穴位”;决不能铺陈死板板的套话,而是应生气灌注,努力将道理讲活、讲透。这一篇《智慧是一间寂寞空屋》堪为范例。作者独出机杼地以“一只晶莹剔透的蝉蜕”为由头(直接扣合文题中的“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诗情洋溢地借“寂寞空屋”来引类作譬,盘活了生命和智慧的“大气度”,并顺势将诸多课本素材(如《蝉》《项脊轩志》《我与地坛(节选)》)等)信手拈来,相当机智,十分自如。

钥匙三:处理好“叙”“议”关系,使通篇浑然一体

在表达方式上,议论性散文都是叙事描写与抒情说理的自然融合。叙事描写是抒情说理的基础,情和理有了事的铺垫,就有了依靠和根基;抒情说理是叙事的深化,有了情与理,文章就会因充满哲理而显得深刻有味,就会因感情充沛而显得真挚动人。

处理“叙”“议”关系,一般是一“叙”一“议”、先“叙”后“议”(如《买橘子的两种方法》),也可将多组“叙述+议论”的文字复迭起来加以展示(比如肖复兴的《站台上的华尔兹》,满怀敬意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辞职信可以用赋体写得“古风悠悠”,收发室的小黑板可以用斜体美术字写得“分外醒目”,而焦灼的等待也可以如华尔兹一样优雅,展现每个故事后都用一段精要的议论予以阐发,最后直接点透三者的相通之处,归结出“将琐碎的生活化为华尔兹,哪怕是滋生出来一点点儿的艺术,也会有一点点快乐,温暖我们自己的心”这一主旨)。不管采用何种处理方式,关键是二者之间要紧密相联,而不能油水分离。

【片段展示】

清欢

林清玄

少年时代读到苏轼的一阕词,非常喜欢。这阕词,写苏轼和朋友到郊外去玩,在南山里喝了浮着雪沫乳花的小酒,配着春日山野里的蓼菜、茼篙、新笋,以及野草的嫩芽。所以能深记这阕词,最主要的是爱极了后面这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

我当学生的时候,有一位朋友住在圆通寺的山下,我们常常沿着上山的石阶,走走,坐坐,停停,看看。我们顺手拈下一朵熟透的朱槿花,吸着花朵底部的花露,感觉清香胜蜜,心里遂有一种只有春天才会有的欢愉。

后来,朋友到国外去了。我又去了一趟圆通寺,山道已经开辟出来,寺院的门口摆满各种摊子。有一摊是儿童坐的机器马,叽哩咕噜的童歌震撼半山。有两摊是卖香肠的摊子,烤烘香肠的白烟正往那古寺的大佛飘去。一位母亲因为不准她的孩子吃香肠而揍打着两个孩子,激烈的哭声尖厉而急促……我连圆通寺的寺门都没有进去,就沉默地转身离开了。

……

生在这个年代,眼要清欢,找不到青山绿水;耳要清欢,找不到宁静和谐;鼻要清欢,找不到干净空气;舌要清欢,找不到蓼茸蒿笋;身要清欢,找不到清凉净土;意要清欢,找不到智慧明心。现代人的欢乐,是到油烟爆起的啤酒屋去吃炒蟋蟀,是到不见天日的卡拉OK去乱唱一气,是到胡乱搭成的乡间山庄去豪饮一番,是到狭小的房间里做摸牌的方城之戏……为什么现代人反而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呢?

清欢是不讲究物质条件的,它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们拥有的物质世界愈大,清欢就愈容易失去。

这使我想起东坡的另一首诗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满城都飞着柳絮时,梨花也开了遍地,一株梨花却从深青的柳树间伸了出来,仿佛雪一样的清丽。但是,人生,看这么清明可喜的梨花能有几回呢?这正是千古风流人物的性情,正如清朝画家盛大士在《溪山卧游录》中说的:“凡人多熟一分世故,即多一分机智。多一分机智,即少却一分高雅。”此言极是。

第一流人物是什么人物?第一流人物,是能在清欢里也能体会人间滋味的人物!第一流人物,是在污浊的人间也能找到清欢滋味的人物!

文章开篇由“人间有味是清欢”引出论题,接下来,通过自叙经历,在今昔比照的描写中表明“生活在现代的人,差不多是没有清欢的”;由此水到渠成地过渡到抒情、议论部分——“生在这个年代”这一段,从客观环境、主观心境两方面进行剖析,读来很能引发我们的同感。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清欢”呢?作者递进一层,巧妙结合苏轼的“梨花淡白柳深青”和《溪山卧游录》中的名句,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不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多讲究心灵的品味;少一些世故,少一些所谓的“机智”,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由叙事描写自然地转换到抒情说理,苏词、苏诗遥相呼应,前后文贯通一气。可见,精彩的议论性散文既能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注意使叙和议密切联系。

钥匙四:精心“布势”,展现独特的创意

清代曾国藩指出:“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嶂之观,不可一览而尽。”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主要是发散性思维,这就决定了这种文体结构灵动,散得开,收得拢,跌宕起伏,不能陷入呆板的框架中。如何在谋篇布势上求异出新呢?这里提示几种实用的方法:

1.悬念式。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倘若议论性散文行文如一马平川,读来便索然无味;波澜起伏,曲尽其妙——比如巧设悬念,方能夺人眼球。

【片段展示】

这世界需要你

2011年山东一考生

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的存在,齐威王不战而屈人之兵,终于“战胜于朝廷”,创造了一段历史佳话。如君不信,请阅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因为你的存在,唐太宗才成为一代贤君,我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如君不信,请阅中学历史教材唐朝部分“唐太宗与魏征”一节。

相反,因为你的缺席,周厉王刚愎自用,滥杀无辜,使得只能“道路以目”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怨恨他。终于,百姓如河堤决口,冲进王宫,周厉王落了个被流放于彘的下场。

从古代历史穿越时空隧道,我们步入现代日常生活。

……

从现代日常生活,我们步入令世人瞩目的场所。

……

你是谁?

你是不同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反对者的声音!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头脑发热的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原来错误的方案得以废止,不严密的计划得以完善,不得力的措施得以加强。

因为有了你的存在,前进道路上覆盖着鲜花的陷阱得以回避,让人伤痕累累的荆棘得以铲除,人们走得更平稳,也更快捷。

你,起初虽然可能被误认为是冷风冷雨,没有人喜欢你,但——

这成功的世界需要你!

此文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可读性强。“你”是谁?文章一上来并不直说,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悬念;有了悬念,也就有了可读性。到了快结尾时,作者才道出“你是不同的声音!说白了,就是反对者的声音”——这是使用了后交代手法。此外,文章选点精当,组合有序;材料丰富,内容厚实。

2.蛛网式。这种布局如同蜘蛛织网,先结出网心,然后围绕网心向四周伸展,纵横交织,愈织愈多。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多以情感为总绳,任情思奔涌,想象升腾,形成浩大的气魄。比如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以三峡观景为“漫想”的触发点,“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他由初见三峡,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由茫茫江水,想到洪荒时代三峡的形成,以及人类有史以来无数“第一个”。漫想随着航程展开,种种想象都有根有据;景观变化,漫想也由此及彼,上古、现代、未来,组合成为绚烂的画卷。

3.曲径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起笔处不直接给出观点,而是在迂回曲折的叙谈、阐发过程中渐渐推导出全文的主题思想,明确作品的现实针对性;其妙处是恰似玲珑剔透的园林布局,回廊九曲,溪水盘旋,于收篇处才显露出美丽如画的景致。

【片段展示】

人生可以另起一行

吕麦

作家刘诚龙先生,曾经拟订了两份名单,作了一个人气测试。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金圣叹,李渔,洪昇,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我相信,如果让你来回答,答案肯定和我一样: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几乎没听说过。甚至还会皱着眉头问:“他们是谁?干什么的?”但对于第二份名单,却是了然于胸,如数家珍般熟稔。可不是吗,刘先生测试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要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人多得多。

你知道吗?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是多么辉煌显赫、风光无限哟。因为,他们全都是当时的“高考状元”,而第二份名单里的人,全都是默默无闻、灰头土脸的落魄秀才、考场败将。然而,岁月的更迭,历史的沉淀,名噪一时的状元们,不过是昙花一现,风过无痕。如今的大多数,谁也不知道他们是何许人也。可见,一时的成败得失,并不代表一生,预示永远。

……

其实,参加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人生还可以有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起点。一次失败,怕什么?不必灰心,不必沮丧,更不要裹足不前。美国政治女强人希拉里说:“不论怎样,不要放弃梦想,勤奋学习,执著信念,跌下去,要坚持信仰,被击倒,要马上起来。决不要听任何人说,你不该或不能这样走下去。”此路不通,彼门不开,咱无须死磕,拐个弯,另起一行。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灿烂,一路芬芳,到达梦想之岸。

本文开头并不急于亮出观点,而是出人意料地列出了两份名单,然后由名单层层剥笋般地分析、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参加高考,不过是人生的第一个起点;人生可以有更多的起点,只要努力追求与奋斗,“另起一行的人生,同样精彩灿烂,一路芬芳,到达梦想之岸”。全文布局上颇具“曲径通幽”之美,给人以渐入佳境、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

钥匙五:锤炼语言,写出文采斐然的散文味

散文特别讲究“文采”,讲究美,议论性散文自然也是如此。“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荡神驰。但是,就高考议论性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以返璞归真为上。比如郁达夫《怀鲁迅》一文中写道:“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以“一片微红的新月”象征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清新的笔触,诗意的描摹,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具体行文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新鲜活泼、内涵丰富且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表情达意;要善于以长短交错的句式、偶句奇句的搭配造成抑扬有致的节奏感;还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句的感染力。

【考场例文】

向儿童致敬

2015年山东考生

听到一句人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心,试着去亲自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这样做了。我不禁笑了:瞧,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又是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里,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的身上有很多成人所不具备的高贵品质。王开岭在书中写道:“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要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的质疑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于街道并接受万众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吗?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他们心中是非分明,求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当他如一颗闪亮的星辰照亮盲目的黑暗时,怎不值得我们向他致敬?

然而,现实离我们对儿童的高歌尚有距离。当孩童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强烈的求知欲却被他的父亲视为可笑的事情。在父亲眼中,所谓的“定理”能够代替“真理”,他的眼中只有瓜豆的食用价值,在物质面前,孩子的求真天性无足轻重。我们该为谁哭泣呢?

柏拉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幼年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产生疑问,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么能让那些可爱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被称为“给成人读的童话”。作者借小王子之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这是不是很值得思考?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的世界又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啊!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曾有的天真,多么令人悲伤!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们,却霸道地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当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领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当一个孩子目不斜视地从瓜豆的茎蔓前经过,我们也就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着,与不拘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精神的短板被再次削短……

请住手吧。请向儿童们致敬,请唤醒那自由的光辉!

我今年十八岁,已经步入成人的行列;可我知道,心灵中的纯真不能死,因为,我依然,还愿意是个孩子!

【点评】

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亮人耳目的议论性散文。

立意上,文章以“向儿童致敬”为题,发出了“童心可贵、可爱”的赞叹,极尽对儿童的赞美与褒扬,这在时下童心泯灭、儿童“老化”的现实映照下,足以振聋发聩。

选材上,考生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做到了有理有据,显示出较深厚的作文素材储备。同时,考生有极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能活用命题材料,将其运用至无形之中。这也是我们广大考生所欠缺的。

结构上,全文论述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条理清晰。语言亲切中肯,感情充沛,显示了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