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影响:高考改革后,这六种学生拿高分更容易
2016-12-08 来源:搜狐教育
截止目前,各省份的高考改革方案基本已陆续出台。课表变了、上课形式变了、上课内容也变了。高考改革释放出来的信号是:目光不仅要放在书本里,还要看到书本之外。
这样的大背景下,什么样的孩子更适应新的考试形式,容易脱颖而出呢?
思维活跃、善于知识融通的孩子
学科间的边界在某些学段是模糊的。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很难分出是纯美术课还是纯数学课,或者是纯语文课;高中又有各个学科综合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正朝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所以,具备知识融通能力的孩子,更符合时代潮流。能够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未来善于穿越学科边界、进行融通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是最有前途的。
广泛阅读、完整读原著的孩子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阅读能力成为多门学科考查的重点。结合阅读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语文卷中,在理综、文综、数学等多个学科也都有不同程度加强。尤其是语文卷的阅读试题,涉及古今中外各种作品。完整地读过和没有读过原著,最后的成绩绝对是不一样的。
信息时代和高校的人才选拔,要求学生具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高考试题阅读量的加大,很好地贯彻了这个要求:今后高考侧重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积累和知识融通、应用能力,靠死记硬背和只熟悉课本中节选的名著片段,是考不出好成绩的!
动手能力强的孩子
新高考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多地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规定,物理、生物、化学、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科目按等级赋分,不再强调分数差异,对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意味着今后学生必须将学习搬到社会大课堂中,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重视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提高所学知识的应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体验和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研讨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做中学”。
亲近传统文化的孩子
不只是语文,书法、匾额、对联、兵法、连环画、京剧、古代文言名篇、古代文学名著……这些内容在高考其他科目中都会出现。如思想政治等科目可能考查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可以考查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可以考查对乡土意识、环境保护等理念的掌握。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简简单单地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要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径,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擅长逻辑思维的孩子
开放性试题将是未来高考的一大特色。专家表示,考试中安排开放性试题,供学生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为学生提供弹性的发展空间,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在这种考查中,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更有优势。
考题呈现一定的开放性,最终答案需要学生自己表达观点和想法。未来学生就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及陈述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做逻辑思维训练来提高。传统的机械记忆、单调计算、模仿应用,既会加重学生负担,又于提高能力无益,所以必须摒弃。
善于传递正能量的孩子
近年来各地高考各科试题都加入了“德”的元素,如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素材,体现革命烈士宁死不屈、甘愿为崇高理想献身的高尚品质的片段等,既旗帜鲜明,又与“智育”的考查相得益彰。
今后的高考试题,势必会从新闻、科普文、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等材料中,选取更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意在引导考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起来;高考文科综合卷尤其是政治学科的非选择题,将更加突出价值立意,坚持立德树人,通过试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
最后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根据高考改革趋势,帮助孩子早做准备、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