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分校扎堆青岛和深圳未来或成报考热点
2017-02-23 来源:圣达信教育
最近几年,高校合并、搬迁、更名等现象不绝于耳。其实,无论是合并、还是搬迁、亦或是更名脱帽,都是高校在寻求"强身"之术的新举措。对于合并、更名之后的高校,要么实现了优势互补,要么看似更加高大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考生的报考需求。关于合并更名现象,可以参考《梁挺福:梁高校更名潮的背后驱动:发展靠刷颜值?》一文。
但是对于高校设立分校区搬迁的举措,往往会使得考生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踌躇犹豫,举棋不定。
的确如此,如今设立分校区,尤其是跨省设立分校区的高校越来越多。对此老梁曾在文章《高校在更名、外迁,你还能读到原汁原味的大学?》一文中对设立分校区的高校一一点名并点评,当时正值2016年春节,那时跨省设立分校区的高校还不是很多,而且多集中于河北。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已然出现了更多更大范围的跨省设立分校区的热潮。相信您肯定看过这样的新闻头条:青岛已引进26所著名高校,剑桥也要来!亦或是这样的头条:北青岛、南深圳!新一轮城市"高校争夺战"开启!或者是这样的:中山大学珠海和深圳校区全球招才!是的!分校区计划已经开始攻占地缘、经济均占优势的城市了!诸如山东、广东这样的高考大省的考生在一定程度上也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出省就可以读名校。
尽管各省都在拼命砸钱,尽管高校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挖人,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在承诺分校区毕业证与本部无差异,尽管录取分数相对本部,低一些..........但是,学习氛围怎么样?师资怎么样?社会认可度高吗?就业有歧视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依然困扰着每一位想要低分读名校的考生与家长。这些分校区到底值不值得报考?需要我们在以下问题中寻找答案。
追根溯源--为何设立分校区?
扩招:其实这是毋庸置疑的。扩招带来的痛远不止于每年的各种"更难就业季",还有昂贵的教学成本、拥挤的学生宿舍、供不应求的教学资源等等,于是设立分校区,缓解本部教学压力便是上策。最初的分校区一般不会跨省。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推进,跨省建立分校区成为主流。扩招"难逃其咎",但是,老梁认为这并不是关键原因。
双一流:随着与985、211相关规范文件的失效,随着双一流的推进,各省都拼命砸钱争取在本省多砸出几个双一流高校或者学科,对此,可以参考文章:《梁挺福:"双一流"来了,985、211高校注定要重新洗牌》。于是乎,争创双一流过程中就出现了:新一批的合并潮--力争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向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冲刺;或者设立分校区热潮--深扎地方,利用当地的地缘优势,或者经济优势,或者财政支持力度,或者生源优势等等,避免分校区招生可能遇到的生源、师资、氛围等不足,在推动当地政府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又弥补高校的弱势学科建设,极大地增强自身整体学科实力去争取双一流。在老梁看来,争创双一流已然成为高校设立分校区的最直接动力。
当然,还有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考量:对此,主要集中于北京地区的高校,尤其是市属高校,纷纷在周边寻找建立分校区,廊坊、秦皇台等都榜上有名。包括最近2017年2月17日公布的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计划--推进组建京津冀高校联盟,促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科共建和师生交流。建立三省市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库,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同时,三省市高校、科研院所试点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资源共享。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河北各有任务,对于天津,尤其是河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人才吸引力不强等原因,必定导致高校搬出之后的招生尴尬,没有深圳、青岛那么抢眼,只能做好各种配套支撑了,于是乎教育协同发展计划呼之而出。
探寻规律--为何扎堆大城市?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反映的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地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到底优先考虑地域?还是优先考虑院校,亦或是优先考虑专业?对于高校而言,在哪里设立分校区将直接关乎其分校区试验能否成功,关乎招生是否圆满。大城市意味着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才吸引力强势,与之而来的便是更好的良性互动:师资队伍不输阵,考生报考热情高涨。更为重要的是,选择这些大城市是高校之间的一种默契。当有一所或者几所高校选址某一城市之后,随之而来的会是更多的高校,高校都在"刻意"地营造一个城市的学术氛围,或者培育一座城市的教育资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坐落于河北廊坊的大学城,始终难以熠熠生辉,尽管有高校分校区集聚,但是地缘优势不好,师资人才的吸附力太差。常驻廊坊吧,太憋屈;往返北京廊坊之间吧,太疲惫。但是像青岛、深圳、珠海等这类的城市而言,其地缘优势无疑胜出的可不止一筹!
权衡利弊--报考优势何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扎堆深圳、青岛,的确布局缜密。但是,摆在考生与家长面前的问题是分校区值不值得报考?到底选择地理位置绝佳的分校区还是选择地址位置略逊一筹的知名高校校本部?
分校区比较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一般为985、211高校,毕业证与校本部无区别;不足之处在于:分校区招生没几年,对于这些分校区的学风怎么样?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就业质量与去向等问题仍未知。是否会沦为教育改革的小白鼠?
其实在双一流的大背景下,高校争创双一流的决心与行动毋庸置疑。当位于东部城市的高校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财政支持争创双一流的同时,中西部地区高校却面临着人才流失,甚至学科带头人被挖走的尴尬。这也注定了东部城市在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下,拔得头筹的实力与未来可以预见。东部城市,尤其是发达城市的教育资源也会随之崛起。所以尽管初次试验,尽管尚无成功案例可循,但是这些分校区的发展潜力仍不可小觑。
终极预测:高校争夺战还是城市争夺战?
在高校相继攻占深圳、青岛之后,还会有哪些城市成为新战场?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中西部城市、一些省会城市等,都将或者已经加入这场双一流建设的争夺赛之中。所以,当发达城市门槛水涨船高之时,这些城市也是值得报考的。
一位伟大作家曾写过这样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我想,对于正处于高等教育深刻变革前言的我们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好在,高等教育终于开始重新洗牌,终于有机会有可能就读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名校了;坏在,改革初期一切尚未可知。但是,只要我们始终有升学规划的理念与认识,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时代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