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中学校长受邀观校庆 清华北大在释放什么信号?

2017-05-12 来源:新浪综合

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很多学生就好像松口气了,幻想着在大学的“天堂”里“醉”上几年。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轻松。大学中抱有这种心态的学生还不少,越多这样的学生出现,越是证明高中承担的基础教育部分的不成功。

近日,衡水中学在浙江平湖办分校受阻的消息引发热议。作为清华北大“输送机”的衡水中学,顶着“高考工厂”“人间炼狱”的帽子,每年确实也在源源不断地向清华北大输送着高分人才。而今年校庆期间,清华北大也邀请了多名中学校长到校观礼。在北大校庆期间,受邀11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生源中学校长参与的一个共同议题就是探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如何衔接。

高中教育该不该以考试成绩为结果导向,向学生灌输“苦高中,耍大学”的思想?培养选拔综合人才早已提上日程,叫好容易,叫座却难。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向社会输出专业的人才,而不仅仅是拿这一纸的文凭。大学教育是高中教育的继续,如今怎样填补这中间的代沟,还需要高中和大学的共同努力。且看日本教育界高中大学衔接改革计划。

2016年有一部叫《垫底辣妹》的日本电影在中国被很多人吹捧为“励志片”。电影讲述了一个学习成绩垫底的女孩子,经过一年的补习指导与努力,进入日本有名的私立大学——庆应大学的故事。抛开里面的励志与所谓鸡汤、鸡血的部分,我开始有些担忧这个女孩子进入大学以后的生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个女孩在补习教室主要学习的是“考试对策”,而且经历的是1年针对性极强的应试突击。入学考试是通过了,可是进入大学之后,她的学力是否适应大学学习?她的学习方式方法又是否跟得上大学学习的进度?如果把这个故事延展开的话,一定会有大学教育界和高中教育界的互相推诿,这也是现在日本学界常能听到的:大学老师们认为高中把一群没有学习好的学生送进大学了,而高中老师认为我们只要负责把学生们送进大学,之后的教育是你们大学的事儿。

如今是一个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对于每名学习者而言,各个阶段的学习都很重要,并没有一个所谓最终目的(goal)和可以停止学习的那个节点。而且,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来说,顺利做好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很重要。从组织机构层面来讲,也有必要帮助他们做好这种过渡。于是,日本文部省就有了大动作——在2016年持续召开了各种“高(中)大(学)衔接系统改革会议”,对高中和大学相继提出要求,并公布了未来的改革计划。

该改革计划分三块:高中的教育改革、大学教育改革和大学入学者选拔改革。所谓的高中改革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即修改学习指导要领和导入“高中基础学力考试(暂定名)”。大学入学者选拔改革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导入“大学入学希望者评价测试”。下面先看看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即改革的背景,接着分别详细谈谈相关改革的计划和举措。

改革的背景

日本和中国一样,小学和初中都是义务教育,在结束了义务教育以后,日本的孩子们进入高中(高中的日语原文为汉字“高等学校”,简称“高校”,而我们平时中文所说的“高校”主要指大学)。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统计数据,日本2015年的高中升学率为98.5%。日本的高中分为三类:(1)专业学校,相当于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22%;(2)普通高中,这里的普通不是相对于国内“重点”意义上的“高中”,而是指存在形式上的一般性,学生们多会升入大学,学生数占适龄人口的78%;(3)定时制(即非全日制的,可以选择时段接受高中教育的形式)及函授制的高中。而这三类高中的学生都有资格升入大学。

注:

学力三要素,指“知识及技能”“思考力、判断力和表现力”“主体性、多样性和协同性”。高中不是本文关注的部分,在此不深入展开。

大学的教育改革

大学教育改革主要是指保持入学选拔方针(AdmissionPolicy)、课程设置方针(CurriculumPolicy)和学位授予方针(DiplomaPolicy)都一致的改革。具体来讲就是,大学要明确招什么样的人(AdmissionPolicy),通过大学四年课程能给学生们提供怎样的教育(CurriculumPolicy),四年后能向社会输出什么样的人才(DiplomaPolicy),并保持其一致性。打个不一定足够贴切的比方,就是某大学如果招了一批热爱图书馆、实验室,立志做科研的学霸,但大学的课程里却安排很多创业科目,想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较强领导力的人才,这对学生和对大学都将是痛苦的历练。而理想的做法就是,招进学霸,课程里也满满的是促进学霸们学习技能或科研水平提升的内容,目标设定可以是学术成果。入口(起点)、过程和出口(要成为的人)都清晰明确,一致且适合。

大学入学者选拔改革

大学入学者选拔改革是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引起社会各界反响最大的部分,换句话说,就是高考改革,即要取消一直以来的一年一次的统一高考即“中心考试”,实施“大学入学希望者学力测试”(即针对想上大学的所有人的学力考试),同时鼓励各所大学在各自大学的考试中不仅通过笔试,更能从论文、面试等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许多大学除了前面的统一考试,一般会有大学自己组织的第二次考试,结合两者成绩录取学生)。

根据日本关于教育改革的讨论,计划在2020年取消现在的高考形式,实施该学力测试,即现在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将迎来此类高考。具体会怎么开展、效果如何还有待期待。

“高大衔接”改革政策与主要大学的对策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像很多年前,伴随着教师发展(FD)的义务化,日本大学纷纷成立FD中心(多简称为“大教中心”),文部科学省的此项讨论带给大学的最大影响就是,已经有大学开始成立“高大衔接”相关的中心。比如大阪大学就在2016年6月成立了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研究开发中心,使命之一是帮助大学从世界各地召集优秀学生进入大阪大学学习,所以在此基础上需要对大阪大学的入学考试改革献计献策,当然也要为日本和世界的入学考试改革及信息交换贡献力量。

暂时还没听闻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有所动静,我认为这两所大学的重心都还集中在“IR”(InstitutionResearch)和“MOOC”上。据我所知,在高大衔接方面,我以前所属的京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推进中心的沟上慎一教授在2013年开始接受日本的补习学校河合塾的资金,正在开展一个“10年变迁调查”,即以高二学生为对象,进行10年的追踪调查,想弄清楚高中生在大学及社会中的成长变化和影响因素。2013年,高二的学生现在已经大三了,学校目前已经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发布。我现在所属的东京大学大学综合教育研究中心也在跟河合塾合作,进行关于高中能动性学习开展状况的相关调查研究。

小结

日本的高考虽然宽松了很多,但想要进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这样的老牌国立名校,还是需要经过非常激烈的高考。一年一次统一高考的后果,就是造成了许多日本的学生们在进入大学前以考入大学为唯一且最终的目的。进入大学后就放松自己,浑浑噩噩。日本的大学老师们也多重研究轻教学,对学生们“混日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给你学分,你给我教学好评,达到讽刺的“双赢”。此外,另一个对社会的影响就是,导致了日本的补习学校即“塾”作为产业的高度发达,毕竟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综合培养,包含了国家要求的基本大纲,包含了也许会对情操培养有好处却不能立刻看到实用功效的内容,而补习学校则直接教的是怎样通过大学考试,以及进入好大学的对应策略,更有针对性,也更能立竿见影。

像这样的把高中及大学衔接起来,力图进行系统性改革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也很好理解,简单讲就是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给更多的学生接受更好教育的机会。可是这么好的理想落到现实的时候该怎么具体被执行,比如高中阶段要导入“高等学校基础学力测试”,还要进行“大学入学希望者学力评价测试”,其实考试的数量是增加了。再加上,“多种评价方式”也意味着着手准备的难度要增大,即以前笔试的时候,靠死记硬背或考试策略,至少还知道考试准备的范围和方式,可以很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去准备,可是如果落实了“多种评价方式”,也就意味着什么都可能被评价被打分,对于考生来说到底是幸还是不幸,现在很难说。

关于日本的高考,在这里补充两个背景信息:(1)由于日本的少子化的影响,大学又比较多,单纯从统计数字上讲,日本的大学进入了“全入时代”,即大学的招生人数大于或等于适龄人口;(2)传统上,日本和中国一样是应试教育,年轻人都要去挤那座高考的独木桥,在前面所述背景之下,日本很多大学也开展了“AO入学”(AdmissionOffice)和“推荐入学”。这样的入学考试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学生的多样性,给更多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同时也出现了“不问学力”的状况,即学力不够的学生进入了大学,且这种现象在加剧。根据文部科学省的数据,2015年经由“AO入学”和“推荐入学”进入大学的人数占大学入学总人数的接近40%,即一小半的学生没有经过正式的高考就进入大学。升学的容易造成了一些现象,比如大约60%的高三学生每天的课外学习时间仅有不到1小时。同时,对于大学的影响是,大学接收了一些学力达不到大学学习所需的基本要求的学生。为了让这些学生适应大学,不得不在新生教育中增加一些“补习教育”(大学基本学习方法或基础科目的补习)科目。

高中的教育改革

在接下来的改革中,文部科学省的指导方针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四项:

(1)重新审定教育内容,修改“高中学习指导要领”

(2)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3)推进多种评价方式,尽量将学生们的各种学习活动(包括课外活动)的评价纳入评价对象

(4)充实评价工具,主要指认可民间的各种资格考试和导入“高中基础学力考试”。在这些要求进行的改革中,用一根线——“学力三要素”贯穿,即以此三要素为基础培养学生及进行相关改革。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