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1日,经历长久的期待,“双一流”建设名单终于问世:42所学校位列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95所学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中国高等教育由大向强迈进的新时代由此开启。12月28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向社会公布各自的“双一流”建设方案,为不平凡的2017年画上圆满的句号。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站在新起点,清华大学的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如何谋划?又将为中国高等教育打开怎样的新局面?本期,让我们聚焦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12月28日,备受瞩目的《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以一种低调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没有发布会和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官网上,这份22000余字的方案清晰展示了该校建设“双一流”的路线图: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围绕“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清华进一步细化目标,提出将在2020年8月进入首轮验收总结阶段。届时,该校若干主要优势学科要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师资队伍整体达到一流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建立。
方案的发布,被视作继今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建设名单以来,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迈出的又一实质性步伐。
“方案系统全面,有强烈的现实性、前瞻性、战略性、引领性和示范性。”第一时间详读方案后,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院校评估处处长刘振天表示,这是一份清华自己绘就的一流大学建设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更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先遣部队的动员令。
4章11节,“具有清华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之路”落在每个具体举措中
在此份方案中,清华开篇即强调要走一条“具有清华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之路”。这也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此前的表述不谋而合:“‘双一流’的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
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向记者表示:“我们将努力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为学校实现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供重要保证。”
记者注意到,在方案4章11节的内容中,这样的办学理念落实在了每个具体举措之中。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清华提出,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学生工作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
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清华强调,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清华传统,加强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建设,推进高端智库发展,打造具有清华特色的文化高地。
在“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和学术标准体系”部分,清华表示,将重点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加大对古文献、中国传统文化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和学术体系等。
“我们还将坚持落实国家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汇聚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