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新时代高等教育有哪些新命题

2018-01-31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历史方位下,高等教育应有新理论、新思维、新战略、新部署、新任务。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要更加强调服务导向的办学宗旨,更加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更加注重供给侧的改革以及更凸显中国特色的办学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 强调服务导向


表面上看,高等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与历史使命是一个陈旧命题,但事实上,该命题正是不同历史时期对“为谁服务”问题的不同回答。


不同于传统的只为少数特权阶层服务,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强调的是为人民服务,即“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


这一教育宗旨还将进一步扩展为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为人民服务是整个高等教育办学宗旨的核心,这就要求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党的治国理政服务,既是我党治国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要求,又是高等教育新职能的体现。治国理政,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及决策过程的民主性。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机构要充当党治国理政的智库,这也正与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工程交相呼应。


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即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一方面要将“四个自信”深深植入大学生信念体系并辐射到社区民众,另一方面又要从“培养人才”与“知识创新”两方面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服务。


为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要实现这一目标,科技与知识创新必不可少。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还需创造知识。为让高等教育更好服务于改革创新,我国推行“双一流”建设工程以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但据国际经验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隐藏着社会正义缺失“陷阱”,即随着市场化策略在高等教育机构竞争世界一流地位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积累资金和雇用多产的研究人员成了大学“新使命”,大学将其注意力和愿望与其社会责任分离,尤其是对地方的社会责任。因此中国高等教育竞争世界一流不应以牺牲地方服务为代价。


育新时代建设者 突出立德树人


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制度下,“德”亦有着不同内涵,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也有新要求:


一要培育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即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等。政治认同是凝聚社会成员的重要力量,也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又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培育青年学生用社会发展的远大目标和共同理想增进政治认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


二要培育青年学生国家意识。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和改革开放深入,一些年轻人出现国家意识淡薄现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国民意识的宣传教育,抵御普世主义、个人主义对国家意识的消解。


三要培育青年学生社会责任。当代青年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处于“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和心理惯性之中,社会责任淡薄。新时代高等教育要通过创新性教育培育其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自愿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要培育青年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充满信心。新时代高等教育要通过引导青年学生对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作理性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等作批判借鉴,以此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义及地位等深度认同,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责任担当。


解不平衡不充分之问 注重供给侧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取得重大进步,但基本格局未变,仍为阶梯式结构。


第一层阶梯是经济发达和东南沿海等地区,是中国高水平大学的聚集地,中西部地区则处于第二、三阶梯。目前第二、三阶梯的高校在办学水平、政策支持等方面与第一梯队高校差距较大,但其人才培养数量却占人才培养总量的95%,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质量、多元化高等教育机会供给仍处于相对不足、调节不到位状态,因此,新时代高等教育必须更加注重供给侧改革。


一要解决“优化组合”问题。通过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引导不同类型高校解决千校一面、定位模糊、资源配置重复等问题。


二要解决“教产融合”问题。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使高等教育产能处于“相对过剩”窘境。新时代高等教育需从产教融合角度考虑专业配置、培养方案调整等问题,政府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引导高等教育机构主动服务区域;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设置与调整学科专业。


三要解决“提高质量”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会降低。随着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等技术应用,因师生比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个性化教育不足等问题将有望得以解决。新时代高等教育要积极引入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建世界一流大学 凸显中国特色


当前,全球化指标开始在大学建设中占据特别分量。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每个国家公民的愿望。


大学不是脱离社会孤立存在的。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高校,高等教育要从两方面凸显中国特色办学方向:


一要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所在,党在高校中的领导则是这一优势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才能把握方向、统领大局,也才能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和党治国理政的新举措制定决策、保障落实,从而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征程中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办学方向。


二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以南昌大学为例,首先要扎根江西办学,为江西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江西生态文明国家实验区建设等作出贡献。在赣鄱大地立稳脚跟后,其还要立足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等办学,进而考虑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办大学。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要有新作为。立足于南昌大学实际,学校发展要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和育人水平上,再逐步落实到科学创新和科学建设水平、为江西绿色崛起服务、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提升党建水平上。


(作者南昌大学校长周创兵)

在线课程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