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
招生办主任 方芸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学校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设有优秀本科生资助项目,学校13个本科招生学院广泛开展互认学分的海(境)外访学项目。同时学校设有各级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及社会奖学金,获评“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介绍一下东华大学的基本情况?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
211工程 国家“双一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东华大学2019年招生计划是多少?
2019年我校普通本科招生规模为3510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招生计划,艺术类、特殊类型招生计划按照各省规定的批次执行,普通类招生计划除日语专业在上海设在提前批外,普通类招生计划在其余各省全部安排在本科第一批。
招生计划 普通本科招生
学校今年是否招生有哪些专业,专业有何特点?
东华大学2019年设置的招生专业的发展方向对标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发展战略,专业设置分为五大类。第一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包括经济、管理、人文、外语类等专业,上述专业紧紧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建设和上海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社会紧密融合,与IBM公司、SAP公司、用友集团、百度、兴业证券等知名企业共建研究中心,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跨专业设立实验班,培养财务管控、互联网金融,国际营销等交叉符合型人才。人文外语类专业培养学生具有金融证券、投资信托与法律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相关专业与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知名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第二类专业纺织服装、材料类专业,这些专业所在学科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纺织服装类专业在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高校首位,拥有多个国家和教育部研究中心;材料学专业是上海市十大“重中之重”学科,拥有纤维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纤维及制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基地。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国家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国防军工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三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科试验班等专业对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与物联网技术、智能感知与机器人、大数据技术,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性、探索性和交叉复合型研究能力。相关专业设有“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实验班”、“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聚全校英才,为培养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和交叉应用高端人才而努力。第四类是环境、化工及生物工程类,对标国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及环境与能源综合运用,致力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化工类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入围ESI世界学科排行1%,是上海市高原学科。环境类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已通过四次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于华盛顿协议),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也是国内最早具有环境工程设计甲级设计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的单位之一。第五类是设计类相关专业,学校设计学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计学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相关专业的建设对标时尚产业链全流程,形成了具有卓越创意设计思维,扎实工程实践技能,前瞻国际时尚视野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学科已经成为推动上海时尚之都建设的重要力量。
专业特点 上海五个中心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学生入学后是否可以转专业或专业大类?
取得正式学籍的学生,在就读现专业(大类)时,在入学后的第一、第二学年各有1次申请重新选专业(大类)的资格(招生时有特殊规定的专业除外),艺术类和中外合作专业除外。选专业工作一般安排在每个学年的第二个学期。理科试验班的选专业工作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进行。申请人数小于计划数的专业,申请学生直接转入该专业;申请人数大于计划数的专业,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一定方式选择适合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具体操作办法按学生手册的规定执行。
转专业 学生手册
东华大学在教学改革上有何措施?
1.对学生实施分层次人才培养。
学校基于学生发展志向,构建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一系列公共基础课程的分层次改革为例:数学类、物理类课程开设按照培养提高学生分析研究能力为主,或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能力为主的不同需要设计不同的课程系列;公共英语类课程改革遵循“加强听说、注重应用、分层次培养、本硕博一体”的原则,摒弃身份差异,面向实际应用,开设拓展类课程,鼓励跳级学习。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成才创造条件。
学校每年从二年级本科学生中选拔一批勤奋好学、能力强、富有求知和探索精神的学生作为优异生进行培养,至今已累计培养1800余人;优异生培养按照准研究生“三个一”的培养模式,即选择一位导师、加入一个课题研究、获得一项成果。
学校重视拔尖创新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依托相关学院,组建了“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知识产权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实验班”、“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构建了“86221”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必须修满拔尖课程的8个学分,和导师一对一完成6大部分个性化学习,并通过创新创意工坊和暑期复合材料夏令营2大基地的检验,学生可获得学校原有专业和“中国商飞”颁发的2份证书,最终达到1个目标——“培养具有复合知识背景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经过5年的建设,该实验班人才培养成绩显著,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共计培养学生约350人,获得国家及市级大学生创新课题40余项,3届毕业生中95%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其他学生也进入“中国商飞”等行业龙头单位就业。
3.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学校卓越培养计划的实施强调企业全程参与,校企专家共同研讨制定培养方案和专业标准,开展基于企业案例的实习实训。校企专家共同指导课程设计,将实际应用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
4.持续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
对全体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柔性化的专业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志趣、特长,自主选择所学专业指导性教学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自主选择同一课程的不同上课时间和授课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程;3-6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主休学,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学习勤奋的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业的情况下可以在第3学年结束后申请毕业。
5.构建学生选专业新机制
为贯彻学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构建了学生选专业新机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逐步完善以“人人成才”为目标的新型校内二次招生体系,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勤奋学习的良好环境,从2017年9月1日起,我校将“转专业”改为“选专业”,明确了本科生转专业应以兴趣取向和专长取向,而非传统的成绩取向,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念,并进一步放宽学生二次选专业的限制条件:时间上由原来的入学1年内放宽至入学2年内,二次选专业次数由原来的1次扩大至2次。
6.学生可跨校选课、跨校修读辅修学位。
学校深度融入上海市西南片教学协作组、松江大学园区教学协作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实现了学生跨校选课、跨校修读辅修学位。
7.学校有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
学校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中日合作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除此之外,学校13个本科招生学院广泛开展互认学分的海(境)外访学项目。2012年起国家留学基金委实施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我校有18个国际交流项目获得立项资助,2017年共有72名优秀学生获得资助。
人才培养 个性发展 学分制改革 专业新机制 跨校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