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考生王云飞用一篇佶屈聱牙的古文高考作文,展示了自己的所长;而在极短的考试时间里,他是如何完成这样一篇古文作文的呢?
在不少人看来,王云飞是在用一篇古文高考作文冒险,所幸结局不坏;尤其是获得“眼球效应”之后,他不仅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箴言,还取得了“破格录取”的结果。只是他的成功,更深一层地折射出应试教育的无奈。
王云飞家住江苏省如皋县下原镇文庄村,父母都是农民。对此次儿子的出名,母亲路女士感到很“突然”。因为在她印象里,儿子不过是一个本分、用功的学生。陡然间成为“明星”,让她很难适应。
在家里,王云飞偶尔也干干农活,但大部分时间如其他乡村学生一样,都用来看书、学习。如今,提起儿子的学习情况,母亲觉得还“不错”,但对其精通的古文,则实在说不上个子丑寅卯来。“他看的书我看不懂,也不太管。”母亲说。
考前两月就做准备
王云飞个子不高,言语爽快。说起自己的事,时不时嘿嘿笑着,他说,写高考作文,就是想“一展所长”。
高考前两月,王云飞就在为写一篇标准、切题的古文作文做准备。“所谓标准,就是词句用得准确,文章有古文言韵味。”王云飞解释,不像现代文,古文的行文要有气势,而且不能把词语用错。
为此,一本厚厚的《高考古汉语词典》成为他朝夕翻看的“复习材料”。因为到底高考出什么题,他肯定不清楚,只有掌握了尽可能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在写古文作文时才不会缩手缩脚,为题所困。
但认古字并不容易,枯燥,难记。两个多月的时间,他把高中三年来认的字又温习了一通,到了高考前,“基本上已经认下字典的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