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小高考”昨天开考,53.2万考生走进332个考点,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小高考”首次将6A加10分改为1A加1分、4A加5分,给众多考生带来冲刺高考积分的可能。
即便博得1分,将在高考竞争中甩下数千对手。有人说,“小高考”意味着“大高考”的正式启动。果真这样?让我们进入考场内外。
孩子满脸挂笑,家长心弦紧绷
上午8:30,南京金陵中学考点,学业水平测试虽然直接关乎高考“入场券”,但多数考生脸上挂笑走进考场。9时许,考试已过半小时,一名家长急匆匆跑来,“儿子忘带身份证了!老师打来电话,让孩子先参加考试,叫我尽快送证件。”
孩子们把紧张留给了家长。学校的门卫说,一大早,送考的家长就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大门口。南京29中的一位女生,父亲护送到考场后赶去上班,母亲则请假守候考场之外。
首场考试接近尾声时,南京11中考生陈小童的父母气喘嘘嘘跑到大门口,妈妈还拎着一只削好的梨子,“儿子早晨吃得不多,等下了考场,给他补充点能量……”
上午9点30分,一些动作快的考生陆续走出考场。
“考得咋样?”“题目容易吗?”……家长们有问不完的话。田家炳中学的葛同学平时在班级都是前几名,小姑娘自信满满地表示:试卷很容易,没偏题怪题,细心一点都能做出来,“有把握拿A!”而金陵中学一位女生有些失落,“物理最后两题有点难,本来预计物理能拿A,现在可能悬了。”记者接连询问了多位同学,最普遍的回答是,“过关容易拿A难。”
中午12点,政治考试结束。走出考场的田家炳中学沃同学感觉不错,“题目比较简单,考了索马里护航和金融危机。”宁海中学学生陈诚也认为政治不难,很有信心冲A。
1A加1分,公平但不轻松
1A加1分,4A加5分,是今年“小高考”的一大变化。对此,家长、考生普遍认为比较公平。
“去年,我一同事的孩子考了5A1B,一分没加着,真可惜。今年,1A加1分,就公平多了。”宁海中学考生家长陈女士说,而29中考生家长徐女士感慨,“1A加1分对考生来说,更有激励作用。以前的6A加10分,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不过,1A加1分,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减轻,想拿A也不容易。”南师附中副校长周俊也认为,“见A就加分,让中等生也有希望得到加分,调动了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开家长会,老师强调:高考录取时,多拿1分就能在8000人之上!”南京某中学郭同学的母亲告诉记者,为了冲A,“小高考”前一个月,学校就停了语、数、外,“女儿还到校外培训班恶补物理,每周上一次课,两个月共上了8次课,花了680元。多花点钱倒无所谓,关键是孩子学习太苦,一周要上6天课,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我心疼也没办法,做梦都在想这1分!”南京四中的周同学认为,1A加1分虽然公平,但他们更累了,“提前半年就开始复习,搞题海战术,没完没了做卷子。最惨的是第一次“小高考”没过的人,既要准备大高考,还要跟着高二生准备“小高考”,肯定非常焦虑。
试卷:重在考综合素质
“今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具有基础性和全面性,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很有帮助。”南师附中副校长周俊的观点,得到很多老师的认可,他们认为,四门考试总体平稳,覆盖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重在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同时,设置了一些小小“障碍”,一些科目冲A还是有难度。
“前易后难”,是很多学生对物理考试的看法。“对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的同学而言,物理试卷的难度是适当的,通过并不难,而最后的两道难题合计15分,能拿七八分就不错了,对志在冲A,力争高考加分的同学来说,这两题是‘拦路虎’!”南京一位物理老师认为,难题也是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水平,“最后一题考查圆周运动,涉及的物体多,运动过程中力的变化复杂,对文科生来说比较难。”
着眼日常生活,考察综合素质,这在政治、生物、地理考试中都有体现:政治考卷涉及众多热点事件,如两岸三通、神七上天、北京奥运、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等,平时不问天下事很难答好;生物考试中,也出现“植物生长素在除草剂中的应用”之类的应用题;至于地理考试,那是“无图不成卷”,考考孩子们识别地图的能力。
“高考不要老是变来变去”
在“小高考”现场采访中,2010年江苏高考文理科分别划线也成了家长热议的话题,他们普遍认为,高考政策变化太快,会让学生措手不及。
“真后悔当初让女儿报了文科。”南京一所中学一位考生的母亲十分后悔,分班时,老师动员大家多报文科,说报理科肯定拼不过县中。“后来才知道,报文科的人特别多,大概有70%,报理科的人只有30%。女儿原本想学化学,可分班后人数不够,化学这门课就不开了。听说大学里面,理科的多,文科的少,明年高考又是文、理科分别划线,学文科的人上大学肯定很难。”
田家炳中学考生家长杨先生也认为,明年文理分开划线,文科生可能会吃亏,毕竟理科生突击文科相对简单,而文科生突击理科就不那么容易了,对此,一旁的家长老王表示赞同,“我孩子看到上年文科高考难度较低,就从理科转为文科,选了历史和地理组合,想不到今年政策又改了……”他给记者留下长长的苦笑。
老师也有苦衷。“这十几年,高考方案变了多次,我们历史老师的负担忽轻忽重,最轻松时,一周三节课。就是在‘小高考’6A加10分的前两年,高一每周只开两课时,到高二考前两三周也不过增加到六课时,而现在,考前两三个月,每周要开12个课时!很多学校在寒假就开始准备‘小高考’,到考前一个月,有些学校干脆停下语数外,全力备考‘小高考’!”南京某名校历史教研组长说,学校招了十几个老师,还是人手紧张:“每人一周站四五十节课,吃不消!”学校校长更困惑,“说得夸张些,我们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了。”在这所学校,高二15个班,9个文科班,6个理科班,“我也知道,高校招不了那么多文科生,社会也要不了那么多文科生。”
而在南京大学高教所龚放教授看来,“小高考”优化方案是个进步,但是应该从整体考虑如何进一步优化高考方案。“考试选拔不可能尽善尽美,不过,必须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现在高校文理科学生招生比是1:2,而社会需求更是1:5,甚至是1:10!世界范围内虚拟经济泡沫都在破灭,大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中国更是以制造业为经济基础,必须围绕制造业培养理工科人才!”他意味深长地说,国家鼓励各地探索高考方案,最终是要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