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于2000年8月组建的一所公办全日制多科性高等职业院校,职教办学历史可上溯至上世纪初年。
百年的风雨历程,培育了学校“厚德、笃学、慎思、敏行”的优良校风。以肖楚女、谢远定、张元衡、黄火青、李实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以张光年、韦君宜为代表的文学艺术家,都曾在此弘文励教,他们留下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
学校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北濒汉江,西临诸葛亮躬耕地古隆中,东连襄阳古城池,占地面积1137亩,校舍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88.9万册;教职工1003人,专任教师672人,双师素质教师530人,外籍教师4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41人,副高级职称25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省、市政府津贴专家6人。聘请兼职教师“楚天技能名师”14人,“千山顾问”14人,“襄江能人”81人。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在校生14000多人。
学校设有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服务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课部、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有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畜牧兽医、医学影像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服装设计、旅游管理等48个专业,形成了以服务汽车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群体系。学校护理专业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医学影像技术、数控技术、畜牧兽医是湖北省重点专业,护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物流管理、学前教育两个专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学校建有护理、应用电子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家实训基地,医学影像、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畜牧兽医5个省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32个实验实训中心,264个实验(训)室。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及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3个。拥有一所二级优秀附属医院。
学校坚持“依靠行业、服务社会、育才树人、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高职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实践。创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1233”办学模式【即一个目标,实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两个依靠,依靠行业和企业建立校企互动办学机制;三级平台,搭建培养对象可持续发展的与职业岗位(群)知识、素质、能力和技能相适应的“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特殊技能”三级平台教学模式;三支队伍,建设“双师”型、“技能”型、“理论”型教师有机结合的三支教师队伍】;确立了“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对接,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了基于“三会”模式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学院层面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合作办学理事会”;系院层面成立了行业(区域)主导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业层面成立了学校主导、校企参与的“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实行了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由专业研究室主任、专业课教师(职业导师)、公共课教师(德育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组成班级管理团队】。深化了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融,组建订单班39个,强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在全国、全省各类学生技能竞赛中获奖103项,毕业生双证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襄阳,服务湖北,辐射周边,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围绕襄阳市支柱产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动开展社会服务。先后荣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及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5项,“襄阳市科技进步奖”17项,“襄阳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8项,实现成果转化6项,获得国家专利57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院级精品课程191门。
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技术院校”,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学校”,被教育部、全国红十字总会表彰为“全国红十字模范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和“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被省教育厅确定为“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和“湖北省示范性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国家示范(骨干)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