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学院地处古城苏州的西部——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为建设部直属本科院校,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为铁道部直属本科院校,两校均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以工为主,涵盖工、理、人文、管理、社会等6个学科门类,工学、理学、人文(哲学、历史学、文学)为主要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江枫、石湖、天平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65亩,校舍面积53.6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9.1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166.82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27.5万册,电子文献228万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368人,硕士研究生632人。
学校现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设有建筑学等55个本科专业,其中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2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历史学等2个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通过了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建筑学等6个专业进入江苏本一批次招生。2003年学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城市规划与设计等10个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结构工程、世界史、环境工程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省级工程中心、省级技术服务平台、省高校社科重点培育基地、大学科技园、企业院士工作站各1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4人,其中专任教师90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419人,教授12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博士学位教师在20%以上。现有硕士生导师145人,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11人。专任教师中,1人曾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1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评估委员会委员2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工作者等国家级奖项6人;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 “333”、 “青蓝工程”、 “六大人才高峰” 等省级人才培养(资助)人选95人次;现有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10余人担任全国学术团体常务理事、省级学术团体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多人担任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学术核心期刊的编委。学校还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周锡元、沈世钊、陈肇元、叶可明在内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
2004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863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11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9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2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共有47项科技项目通过省厅级鉴定,其中4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研经费累计30361万元。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04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改项目12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学校教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五年来,在各类课外科技和文化艺术活动中,有100多个学生团队、1000多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励。
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近50000名全日制本专科学生。毕业生实践能力强且勤恳务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已经成为单位负责人或者行业骨干。学校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学校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学校与英国、挪威、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芬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接受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学生来校学习汉语或实习。国际学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逐年扩大,自1993年以来学校承担了14批次由商务部举办的为亚、非、欧、美及大洋洲国家(或地区)培训环保技术人才的任务。
2008年,学校党委被授予“江苏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荣获“2008-2009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称号。学校先后7次荣获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并于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4年来,学校连续3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坚持“立足苏州、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的办学定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争取尽快建设成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办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