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络上爆红的快递智能分拣机器人,300个"小橙人"平均每小时完成20000件包裹分拣,减少70%以上的人工,让大众感叹在中国快递业急速发展的背后是人工智能科技的鼎力支持。不止在快递业,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是语音可以轻松的转变成文字,极大的提高了语音和文字之间转换的效率;无人机航拍,在实现了航拍要求的同时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无人驾驶的发展,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会大面积投入使用,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前不久苹果发布的iPhone X的人脸识别解锁功能更是将人脸识别技术的讨论推向高潮。
这些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如果我们也想投身这个时代的人工智能事业,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就要做好规划和准备,每一个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都离不开计算机编程技术的支持,技术的实现需要大量代码表达,所以我们说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类专业最接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和人工智能最接近的计算机类专业。
在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九大专业。
因为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这一专业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础,所以今天我们就以这一专业为例,来了解下计算机类专业。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过程中,主要涉及三大类课程,公共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大部分是数学相关课程,锻炼学生的数理思维;第二大类,必修课比如操作系统原理、数据库、C语言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大类选修课,主要有C++ 、Java 及其他语言类选修科目,补充在实际操作过程用需要用到的语言知识。本科专业的学习,更多的还是偏向理论知识,要想适应未来社会的就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要注意理论知识的应用,多进行动手操作,尝试用编程去解决实际问题。举个例子,我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表格数据筛选、合并等需求,这个时候我们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不要再用手动的方法去解决喽,尝试用编程去解决问题。另外,在大学期间,还可以参加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和牛人竞争,提高训练个人逻辑思维和编程能力,为成为计算机行业顶端人才做准备。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计算机行业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薪行业。一般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待遇都在1W左右,早在2016年的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平均工资主要数据中,计算机相关行业就以122478元超过了一直高居榜首的金融业的117418元。
由于计算机行业更新迭代频率很快,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跟上发展步伐;对逻辑思维要求也比较高,完成日常编程,产品开发设计等工作。有些同学可能会担心,是不是要经常熬夜,到了30岁就干不动了。在开始阶段,确实加班会多一些,平时会加班到七八点钟左右,如果工作任务比较重的话,也可能会到十一二点。但是越高级的程序员,这种现象出现的就越少。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马少平建议,要想在计算机行业爬到食物链的顶端,要具备四层能力。第一层编程能力,不能只学会教材上的内容,只会纸上谈兵,一定要亲自动实践,达到熟练操作;第二层是系统分析能力,要开发一个产品,编程能力是基础,要做出要客户满意的产品,还要考虑如何架构和实现,就需要把整个产品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和实现路径分析;第三层是要打入行业内部,刚才我们提到,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呈现出"计算机+X"的特点,毕业后除了可以进入互联网公司,更多的学生可以进入任何有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行业,比如银行、教育、医疗等等,如果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特点结合起来,就能成为更专业、不可替代的人才;第四层引领潮流,要想到达食物链的顶端,必须推动创新,开发新思路新方法,走在别人前面。
目前进行计算机类专业招生的院校还是比较多的,不管是顶级名校清华北大还是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建议大家在报考的时候一定要以分数和排名为根本依据,选择最合适的院校进行学习。而且不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有差别的,在选择时注意甄别。例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整体实力非常强,在2018年"US News排名"中,清华大学取代麻省理工成为计算机专业全球第一。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总体实力雄踞全国前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更偏互联网体系结构方向;北京邮电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为特色,着力培养有深厚通信背景的计算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我们在报考前都要去提前了解。另外,现在很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进行招生的时候,除了本科专业,会进行计算机类大类招生,我们可以先报考计算机大类,在学习一两年之后,再细分到不用的专业方向。
这么看来,计算机类专业不管是从现在的社会形势发展和就业待遇上,都是值得我们手动笔芯的专业了,学习计算机专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你准备好了吗?